close

兒童書桌成長書桌兒童書桌椅成長書桌成長書桌椅書桌椅兒童書桌椅

作者:山夢嫻(教育工作者,2016年「新北市生命教育深耕」New Life教師)

 

【前言】轉眼間,2017年的挺挺動物生活節[1],即將於今年10月14-15日舉行。回想去年「挺挺動物座談會」首場,齊柏林導演以《一切從「理解」開始》為題,與吳念真、Raye兩位導演共同分享接觸動物的生命經驗;第二場則由筆者策劃生命教育講題,追隨其後,接力演講。今年6月,齊柏林導演不幸故去,身為他的忠實粉絲,筆者願以他的生命故事及精神,重新詮釋去年規劃的這場《動保「心」生命教育》,來向齊導獻上最深的敬意。

檢視相片
2016年挺挺動物座談會講師與工作同仁留影。(圖片來源:挺挺網絡社會企業)

去年應邀規劃挺挺動物座談會第二場講座時,因主辦人希望能以「教育」為整體核心,於是筆者考量到,倫理思想需要由「心」開始,最終才能在生活中實踐──亦即先引導學習者從「心」出發,再回到倫理「關係」的探尋,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故後來決定以《動保「心」生命教育》為題。

因為筆者相信,唯有當一個人願意去了解自己、探索生命的價值之後,才能破除物種的界線,擴大關心的層面,發自內心地去尊重及關懷世間萬物。

這個道理就像齊柏林導演在其著作《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提到的:「動物幾乎是現代人與自然環境接觸的唯一介面,我們從動物的眼神、與動物的互動,去了解大自然的運作法則,而對待動物的方式也反映了人與自然是怎樣的關係。

所以個人認為,與其問生命教育該怎麼教,不如讓所有的教學者與學習者,先去省思自己面對動物保護教育及生命教育時,需要擁有什麼樣的心態、心境、心情或心理,再問問自己,想教什麼?想學什麼?教學內容其實可以很多元,重點在於能否創造一個「探索生命價值」的機會。

檢視相片
作者山夢嫻,與《看見齊柏林》紀念展。(作者提供)

 

叩問生死議題,如何讓生命沒有遺憾

今年6月,齊柏林導演不幸罹難,24日當天,筆者帶著致敬的心意,踏入《看見齊柏林》紀念展,最後在展板上看到「緣起不滅」四個字,不但深深震撼了我,也在我心中埋下一顆傳續齊導良善信念的種子。

然而,以生命關懷為教育理念的自己,到底還可以再多做些什麼呢?於是這不滅的緣起,讓我重新思考《動保「心」生命教育》2.0版進化的可能 [2] [3]。

後來筆者彙整出105學年度學生的生命教育成果發表及回饋內容,想在此與大家分享自己融入動物倫理的教學心得。

在整個學年的授課之後,筆者發現讓人大感意外的,高中生最感興趣的竟是「生死議題」。

印象最深是期末小組成果發表時,有同學說:「其實我以前一直不敢碰生死的議題,但老師的教學方式,讓我對死亡改觀,開始有勇氣去面對這個議題。」聽學生如此真誠的回饋,筆者感到震撼,心想:「我是怎麼教到你改觀的啊?」(笑)

如今回想當時進行生死議題教學時,有感於學生的生命經驗有限,因此我利用「流浪動物的生與死」來設計課程。除了流浪犬貓的生命週期較短,學生較容易覺察之外,另一個原因是想在課程中,偷渡關懷動物的理念。

後來筆者在課堂上,向學生分享自己進行「都市流浪貓族群調查」這八年來,所看見的生命樣貌,以及人與貓的生命連結。

 

檢視相片
生死議題:與學生分享社群「南海の貓」八年來都市流浪貓族群調查結果,並結合珍古德博士來台的時事議題。(作者提供)
檢視相片

尤其2016年珍古德博士訪台的「改變世界─年輕人的力量」論壇,更讓筆者有幸深獲珍古德博士的啟發。

記得當時博士表達:「我今年已經82歲了,很多人希望我能夠放慢腳步,但我的內心沒辦法這樣做,因為我不知道還能走多久?所以我要把握時間。

博士的這番話提醒了我,生死關懷的教學裡,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那就是「生命的期限」──如何才能讓生命沒有遺憾?

這讓我聯想到以珍古德博士為主角的繪本傳記《我…有夢》。博士給年輕人的一封信中提到:「許多人曾經懷有看似不可能實現的夢想,但因為他們從未放棄,排除萬難的達成目標,也為其他人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他們深深激勵著我,和所有的人。

沒錯!就是夢想!大家缺少的,正是追求夢想的勇氣,於是筆者在生死關懷的教學中,又加入了「夢想」的課題,並在課堂上分享我在論壇所獲得的啟發,以及對生命的看法。

我記得自己曾引述了一句網路名言:「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就沒打算活著回去。

亦即,生死關懷其實是在幫助我們,深入思考生命的價值外,並為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活出想要的樣貌。不僅珍古德博士,齊柏林導演同樣也是這樣一位勇敢逐夢的生命典範。

檢視相片
透過師生一同參與的服務學習,將生命關懷實踐在生活之中。(作者提供)

 

生命教育不是一堂課,是生活實踐

除了生死議題,教了一年的高中生命教育後,學生也提到想學習「面對生命逆境時,如何調整心境」、也想知道不同的人對這件事的看法;還有人希望課程能安排親近大自然的活動,或是去收容所當志工,直接為動物盡份心力等等。

更讓筆者深受感動的是,許多學生回饋表示,他們認為:生命教育不是一堂課,而是一個課題並不是到了高中才需要這樣的一堂課,而是在家庭教育中就有它的重要性。

他們並邀請在場的同學一起反思,生命教育「在我們的生活中」真的有落實嗎?

這件事讓筆者深刻體會到,不論是什麼教育,教師無私分享自己的生命實踐與思維方式,除了可以拉近師生間的關係外,也能讓學生有一些不同的思考方向。

否則當教育形成一種制式,課堂上只剩下教科書與標準答案時,倘若又缺乏師生互動,無形間也限制了生命的創造性。

因此《動保「心」生命教育》2.0的進化,著重於倫理的建構。動物倫理是探討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道德關係,是一種「情意教育」,或可說是一種「價值教育」,而「心」就是倫理注重的價值與態度所在,將影響我們對待動物生命的方式。

有關動物的對待方式,筆者很喜歡以下的兩段話──

首先是齊柏林導演在《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提到的:「不是動物需要人類豢養,而是人類需要跟動物相處,藉此提醒自己做為一個人應該有的同理心、應該有的柔軟人性的部分。

其次是聖嚴法師在《不一樣的生命關懷》這樣形容的:「始愛終養—眾生應該是平等的,動物沒有辦法保護自己,所以人更應該要保護牠們;既然人比動物高明,就有責任保護動物。人是一個生命體,動物也是,我們活著就是要學習如何與各式各樣的生命和平共處。

筆者去年講座分享的IDLC課程[4],其實就是這樣的教育理念:把生命關懷這件事,轉到教學者與學習者身上,讓學生成為「以自我為導向」的學習者,建立思考這世界的觀點

因此教學個人化(personalization of education),就是筆者在講座中,想傳達給教育工作者的理念之一。因為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都不一樣,發展出來的價值觀也不盡相同,身為教育工作者更應擁有一顆寬廣中立的心,接納與尊重每個學習者的想法。

誠摯希望這套課程理念,能帶給大家不同的思考方向。

檢視相片

[1] 2017年第三屆挺挺動物生活節:https://ppt.cc/fgFidx

[2] 筆者針對國內動物保護教育與生命教育的觀點,可見《僅談動物保護就算是生命教育了嗎?》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4515

[3] 有關跨領域的教學,可參考《推動「動物保護教育」的另一種可能》http://wuo-wuo.com/report/columnist/687-column-mountain-mengxian-promote-quot-animal-protection-education-quot-another-possible.html

[4] 這套IDLC課程,很榮幸獲得2017年「雜學校」的參展資格,將於今年10月20至22日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展出。筆者將自己定位為「交流平台」,將在現場分享動物保護教育及生命教育實務經驗,希望藉此影響更多未曾接觸動物議題教育的民眾外,也非常歡迎各位到現場相互交流。

 

動物當代思潮」,跨域討論各項動物保護議題,並與國外經驗相互檢證反省,期使台灣「動物保護學」能持續成熟茁壯。

 

延伸閱讀:以動保「心」生命教育v2.0,向齊柏林導演致敬(上)



本文來自: https://tw.news.yahoo.com/%E4%BB%A5%E5%8B%95%E4%BF%9D%E3%80%8C%E5%BF%83%E3%80%8D%E7%94%9F%E5%91%BD%E兒童書桌椅成長書桌椅兒童書桌成長書桌椅樂澄人體工學兒童書桌樂澄童年書桌椅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QQ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illm07ofys 的頭像
    hillm07ofys

    樂橙書桌,樂澄學書桌,

    hillm07of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